保留栏目
    开放直播 | 《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02



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

强大嘉宾阵容·高端主题对话·全景学术扫描·直击旅游垓心

不能到场参会的学界同仁,敬请关注直播二维码和链接




(一)线上图文直播二维码:


(二)线上视频直播二维码:



      在东西方的学术史或科学哲学史上,早期的哲学与科学一直是同源合流的。但后来,科学从中分化出来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并进而开疆拓土,甚至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据了学术霸权的地位。哲学与科学的这种历史流变带给东西方学术甚至社会生活以深刻的影响,也构成了催生各种学术思潮的最深厚土壤,并启发学术界自觉地借助于反思二者的关系来快速提升相关知识领域的层次和品质。今天,适逢旅游研究渐成洋洋大观之时,旅游学科建设也处在亟需在知识深度、知识整合、知识体系化方面更上层楼的阶段,如何反思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基础以及哲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科学可能和应该产生的影响,就成为旅游学术界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鉴于这样一个学术关切,也作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建院20周年的重要学术活动,《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邀请学界嘉宾共议这样一个可能对未来旅游研究具有某种现实和导向意义的话题。

【论坛议题】


论坛将要讨论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如何在这种关系框架中审视学术界在哲学和科学的各自疆域所取得的成果的相对局限性?如何站在互视的角度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批判?(2)如何从知识类型(与信仰相关的宗教知识、与思辨相关的哲学知识和与实证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角度讨论哲学思辨在知识创新中的合法性和效率?

(2)如何从知识类型(与信仰相关的宗教知识、与思辨相关的哲学知识和与实证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角度讨论哲学思辨在知识创新中的合法性和效率?


3)如何站在旅游学科的角度认识旅游研究中的哲学与科学所具有的功能和所应发挥的作用?如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哲学与科学在既往的旅游研究中的状况和价值?如何自觉而理性地推动二者在旅游研究中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如何判断哲学与科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分化局面与合流趋势?


4)如何从操作层面重构旅游研究中的哲学和科学双重路线(5)如何站在科学哲学角度审视当前旅游研究中所面临的各种学术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创新与理论应用的关系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等等?


【论坛时间】2020年12月4-7日


【论坛地点】海口市新燕泰大酒店


【论坛形式】本期论坛采取嘉宾主讲、嘉宾对话和工作坊沙龙式研修形式。


论坛议程


12月4日     报到       地点:海口市新燕泰大酒店

09:00-20:00

报到

与会嘉宾报到

18:00-20:00

晚餐

12月5日     第1天      地点:海口市新燕泰大酒店

08:00-8:20

与会嘉宾签到

08:20-9:00

开幕式

主持人

徐艳晴 海南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

08:20-08:30

海南大学校领导致辞

08:30-08:35

《旅游学刊》主编致辞

08:35-08:40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领导致辞

08:40-09:00

嘉宾合影

09:00-11:00  主旨演讲(每人30分钟)

主持人

谢彦君 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09:00-09:30

主旨演讲:科学之“道”与旅游之“道”

嘉宾:王 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09:30-10:00

主旨演讲:匹配、错配与不配:旅游研究与现实问题的关系省视

嘉宾:叶 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10:00-10:30

主旨演讲:符号互动论与质性研究方法

嘉宾:王 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10:30-11:00

主旨演讲:旅游研究:哲学与范式

嘉宾:杨振之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1:00-12:30

嘉宾对话:旅游科学如何对话旅游哲学

主持人:王 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嘉宾:秦 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旅游导刊》执行主编

黄潇婷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骁鸣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郭 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12:30-14:00

午餐

14:00-16:00  主旨演讲(每人30分钟)

主持人

严旭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旅游学刊》主编

14:00-14:30

主旨演讲:旅游研究的反思

嘉宾:张 辉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14:30-15:00

主旨演讲:旅游价值论

嘉宾:崔凤军 台州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15:00-15:30

主旨演讲: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旅游活动

嘉宾:林德荣 厦门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导

15:30-16:00


主旨演讲:中式哲理:土地生长的道理

嘉宾:彭兆荣 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6:00-17:30

嘉宾对话:从张力到合力:理论建构中的思辨与实证方法

主持人: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嘉宾: 李君轶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韵 江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张进福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增祥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导

17:30-19:00    

晚餐

19:00-20:30

研修班(一)

王 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20:30-22:00

研修班(二)

杨振之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2月6日     第2天      地点:海口市新燕泰大酒店

08:00-10:30  主旨演讲(每人30分钟)

主持人

张凌云 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旅游学刊》执行主编

08:00-08:30

主旨演讲:旅游研究“靠近社会”与“远离社会”的辩证关系

嘉宾:保继刚 中山大学教授、博导

08:30-9:00

主旨演讲:类-双向-中层理论——旅游研究的一种思维

嘉宾: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09:00-9:30

主旨演讲:旅游学科自觉与自信

嘉宾:章锦河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09:30-10:00

主旨演讲:从经济学看旅游学

嘉宾:严旭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旅游学刊》主编

10:00-10:30

主旨演讲: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语境下川藏旅游发展的新思考

嘉宾:朱 竑 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0:30-12:00

嘉宾对话:从科研到教育:理论的角色

主持人:吴巧红 《旅游学刊》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嘉宾:刘 俊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谢朝武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马 凌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教授

胥兴安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陈 晔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12:00-13:30

午餐

13:30-16:00

主旨演讲(每人30分钟)

主持人

彭兆荣 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3:30-14:00

主旨演讲:游历研究能够成为现代旅游学的核心概念吗?

嘉宾:吴必虎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4:00-14:30

主旨演讲:惯常环境的变迁与异化:后现代旅游现象的困境

嘉宾:张凌云 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旅游学刊》执行主编

14:30-15:00

主旨演讲:旅游研究中的自我民族志及其认识论问题

嘉宾: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5:00-15:30

主旨演讲:林业与旅游的关系思考

嘉宾: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5:30-16:00

主旨演讲:旅游经验研究的一点体验

嘉宾:徐红罡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16:00-17:30

嘉宾对话:反思实证主义范式

主持人:郭 强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嘉宾:蔡晓梅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白 凯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戴光全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

樊友猛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17:30-19:00

晚餐

19:00-20:30

研修班(三)

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20:30-22:00

研修班(四)

谢彦君 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2月7日     第3天      地点:海口市新燕泰大酒店

08:30-09:30

研修班结业典礼

主持人

郭 强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08:30-08:40

研修班学员代表发言

08:40-08:50

研修班教授代表发言

08:50-09:00

《旅游学刊》编辑部主任发言

09:00-09:10

研修班优秀学员表彰

09:10-09:30

研修班学员合影,典礼结束

9:30-12:00

嘉宾与研修班学员考察自贸港建设成果,研讨自贸港未来发展路径


主讲嘉宾介绍(按姓氏拼音排序)




保继刚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旅游学刊》副主编


现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国际旅游科学院(AIEST)院士兼第二副主席、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影响基地首席专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旅游规划,主题公园,旅游影响。近期致力于旅游减贫理论研究与云南元阳县阿者科村旅游减贫实践。



崔凤军

台州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主攻旅游目的地管理,拥有北京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养深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有16篇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和《新华文摘》刊录,论文被引频次近万次。主持或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横向委托课题30多项。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奖项近10项。主持完成的多篇咨询报告获得包括省长在内的多位省级领导批示。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学院等高校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山东泰安市旅游局副局长、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下城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浙江省湖州市政府副市长、湖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等,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公共政策、管理心理学等学术和实践领域均有涉猎,文化旅游专家。



林德荣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主任

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MTA)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旅游学刊》编委。任职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原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省市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60余项。已在国际性重要核心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等以及全国重要核心刊物《旅游学刊》《经济管理》《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旅游科学》《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与教材 7部。



马波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并获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青岛大学从事旅游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旅游文化学、区域旅游发展和高等旅游教育。1997年晋升教授,2002年遴选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5部(含合作),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得科研奖励成果16项。近年来聚焦于旅游制度和乡村旅游研究。曾任青岛大学旅游系主任、旅游学院院长、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1998—2018),现兼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及乡村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旅游研究国际联合会(IACTS)创会会士,中国区域旅游开发专委会主任委员,《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编委等。




彭兆荣

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草案特别会议”中方专家组成员。2014年入选福建省文化名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探索研究”项目主持人。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巴黎大学(十大)讲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柏克利加州大学(UC Berkeley)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及项目合作教授。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现任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委员,兼任《旅游学刊》编委、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社会学会副会长、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及兼职博导,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至今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王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现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学术刊物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国际编委,曾任国际社会学协会“国际旅游”研究分会(RC50)第一副会长(2003—2006年)。著有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Oxford: Pergamon, 2000)、《消费社会学》《消费的欲望》《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家庭消费行为的制度嵌入性》等著作,主编《消费社会学的探索》《旅游社会学》和《社会管理十讲》,并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Leisure Studies、《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一系列有关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和定性研究方法论的论文。




王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地质学)、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科学的社会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与公共政策、科学社会史、科学传统与文化等,曾前后赴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客座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目前担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出版及发表《新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化理念研究》《美国科技政策史研究》、“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的比较研究”“技术官僚与台湾现代化”“近代中国社会之科学观的演变”等成果。



吴必虎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旅游地理、旅游规划和人文地理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其中专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位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经济学论文引用著作第八位,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管理学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排名第一(2017)。曾获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旅游地理学杰出贡献奖”(2013)等荣誉。担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旅游教育协会副会长。国际上也有较大学术影响力,2006年主导创立国际旅游学会(www.intltourismstudies.com),担任终身创会主席,已在多个国家成功组织七届学会双年会;2015年当选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Fellow,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ies of Tourism)。


谢彦君

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现任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海南大学与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办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改革与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研究国际联合会(IACTS)创会会士、《旅游学刊》副主编、《旅游科学》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出版《基础旅游学》《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旅游研究方法》等专著和多部译著,并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以及《旅游学刊》《经济管理》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


徐红罡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国际旅游研究院会(院)士(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多个旅游界顶级国际期刊编委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可持续旅游,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研究经验,且获得过学界的多项奖项,如2005年获得“科学杯”第八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16年获得美国地理学会旅游、休闲、运动专业委员会颁发Roy Wolfe Award (突出贡献奖),2018年获得中国旅游协会“新时代旅游行业女性榜样”称号。




杨振之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先后主持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6个国家及省级标准的制定。现已出版《休闲度假研究——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之路》《东道主与游客:青藏高原旅游人类学研究》《景区升级与服务质量管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及《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与惠及民生包容性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等行业专著16部。论文成果丰富,其中《特色小镇:思想流变及本质特征》一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在旅游学刊民族研究、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SSCI)、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SSCI)、Tourism Economics (SSCI)、Transactions in GIS(SSCI)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




严旭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旅游学刊》主编

主持故宫博物院《故宫公共服务》研究、国家旅游局《东北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研究》、文化和旅游部《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科技发展研究》、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基于大数据的高铁旅游客群研究及应用方案》《高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研究》等项目。在《经济研究》发表《中国企业信誉缺失的理论分析》、《管理评论》发表《城乡关系视野下的空心村功能重构:动力与机理—北京密云干峪沟村“重生”案例研究》等学术论文。出版《产业机构优化机制研究》《故宫服务》等著作,《法律的博弈分析》《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译著。



叶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地理学史》主编、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等,从事城镇化与城乡治理、文化地理、可持续科学和地理思想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在Science Bulletin、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ural Studies、Land Use Policy、《地理学报》《读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3篇。论著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工程,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等奖励。



张辉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教授,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旅游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河北师大、海南大学兼职教授,《旅游管理》《旅游科学》《旅游学刊》编委会委员,中国国旅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改革与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章锦河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旅游规划以及区域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内外各类旅游规划、旅游策划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作3部,主编与参编教材20余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项10余项。兼任江苏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文化旅游研究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旅游学刊》《旅游导刊》、Tourism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等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与通讯评审。



张凌云

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旅游学刊》执行主编

2008年在《旅游学刊》发表了 “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首次提出“旅游现象本质是非惯常环境下的特殊体验”;同年在《旅游学刊》又发表了“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一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原创性的观点和命题,受到国内同行们的关注,并被一些学者引用、评论和推广。2010年在《旅游学刊》上发表的“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构建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获得了国家旅游局2010年度优秀学术成果学术论文一等奖。2019年在谢彦君教授主持的《旅游学刊》笔谈栏目上发表的“旅游:非惯常环境下的特殊体验”,获《旅游学刊》2019年度笔谈“火花奖”。



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和日本立教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加拿大国家公园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公园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常务理事。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编著以及译著10余本,主持及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及国家重点研发等研究课题,完成生态保护规划设计项目100余项,获得梁希林业技术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担任自然保护地与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教学工作。



朱竑

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2017年)。现任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供职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第一届科委会主席、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本科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科学》《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杂志编委。



对话嘉宾介绍(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博导

陕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商洛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顾问、嘉峪关市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第十一届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首批国家旅游局(2013年度)“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2015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近20项,累计发表论文160余篇。




陈晔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前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服务营销与管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资助立项的多项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促进国民幸福指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服务界面的服务品牌资产提升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游客间互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研究”等。




蔡晓梅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地理的跨学科研究与运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文化政治、饮食文化与酒店管理、移民与流动性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广东省团队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联合主持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项。著有专著1本,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陈增祥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导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围绕“矛盾”“多样”与“文化差异”等关键核心概念,探讨它们对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首次在消费领域探讨辩证主义思维对消费者矛盾态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将矛盾态度的概念引入旅游领域,探讨了目的地居民对大型事件的矛盾态度。矛盾态度的引入更新了研究人员对态度复杂性的认识。此外,借助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将多样性概念引入相关研究领域,探讨了情绪多样性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情绪多样性对口碑评论的影响,等等。情绪多样性的探讨丰富了我们对情绪复杂性的认识,超越了传统的情绪认识。




戴光全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事件(节事、节庆)旅游、会展经济研究、旅游规划、旅游地理,主持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现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常务理事、广州旅游智库首批专家、广西河池学院客座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2018—2019和2019—2020学年冬季小学期授课外聘专家、上海大学上海会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兼会展专业研究生校外导师、《旅游学刊》第五届编委、《热带地理》第九届编委会编委、《旅游导刊》首届顾问委员会委员。公开发表节事、旅游、会展、地理等方面论文10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译著近20部。




樊友猛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等课题,入选2015年国家旅游局研究型英才培养计划。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曲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支持计划”等奖励。




郭强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海南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旅游管理方向负责人、海南省杨善林院士工作站负责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服务系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旅游分会理事,海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域旅游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共海南大学委员会党委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旅游学刊》《管理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郭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地区、青年)评审专家,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致力于空间的生产、社会文化地理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提出“旅游空间生产”概念、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等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科学出版社)《空间的生产与重塑》(商务印书馆)等多部,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70余篇。在人地互动与地方协商、空间实践与地方主体性、空间道德安置与社会文化调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黄潇婷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特邀研究员、世界交通大会旅游交通技术委员会主席、山东省康养旅游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包括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者时空行为、旅游活动空间规划、旅游的健康与教育价值等。从2009年提出“旅游者时空行为”的概念,从旅游者时空行为TSTB(Tourism Spatial-Temporal Behavior)研究拓展到基于TSTB研究;积极尝试TSTB数据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手机APP数据采集平台的研发、GPS数据分析方法等成果;探索TSTB结构化分类,包括3D可视化方法、分类指标计算等成果;识别TSTB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同伴角色等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成果;TSTB预测模型研究,包括HPA预测模型和Witness仿真模拟的研究成果。




李君轶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社交媒体大数据挖掘与游客行为的研究工作。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主任,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家探险协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地理专业委员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1项以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旅游学刊》、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旅游信息科学导论》等著作6部,获国家旅游局优秀专著三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




刘俊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本科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五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林学会自然教育委员会委员、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兴趣集中在教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休闲教育等方面。




马凌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教授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旅游地理、人才流动与城市发展、消费地理与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科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国家旅游局面上项目2项,参与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多项。在Cultural Geographie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地理学报》《地理研究》《旅游学刊》和《人文地理》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6篇,参与书籍撰写和翻译4本,获省部级学术论文奖励3项、市级教学奖励1项。



秦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旅游导刊》执行主编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调研大量饭店企业,经常参与行业会议并发表饭店行业评论,对中国饭店产业的发展、演化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战略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科研成果曾经发表于《管理世界》《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旅游学刊》《北大商业评论》等一流刊物及科学出版社。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此外,还主持了来自于中国国旅集团、港中旅集团、北京市旅游委等国内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多项课题。




吴巧红

《旅游学刊》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长期从事旅游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和管理工作,推动《旅游学刊》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主要关注学术期刊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老年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编辑之友》《中国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旅游学刊》《北京旅游绿皮书》。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阿里旅游“新旅游30人论坛”创始成员。




谢朝武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华侨大学智慧旅游研究所所长、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计划”人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长期从事旅游安全管理、智慧旅游、旅游目的地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立法咨询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多次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政策服务课。曾获省部级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4次,优秀奖2次。




胥兴安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管理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海南省拔尖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为旅游心理与行为。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原国家旅游局(现为文化和旅游部)面上项目1项,主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旅游学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营销科学学报》《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等SSCI或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韵江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财大企业战略与社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外国经济与管理》战略管理专栏编委、中国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管理世界》等期刊匿名审稿专家,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重大专项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组织创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获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奖励。




张进福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国家旅游局青年旅游专家(2013)、美国UC-Berkeley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07),《旅游导刊》编委,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现今正致力于以西藏及其他西部地区为“田野”的旅游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旅游仪式、“主客”关系旅游影响的思考。先后在《旅游学刊》《厦门大学学报》《经济管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原国家旅游局重点项目等课题,获得原国家旅游局科研论文三等奖。




张骁鸣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节庆文化、旅游休闲与人的发展等,近年来致力于将现象学、符号学等理论方法应用于生活体验研究领域。目前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短论等50余篇,合作主编出版教材2部。目前开设节庆文化与社会、质的研究方法、旅游符号学等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




附件:(一)线上视频直播地址:http://sr.vzan.com/bv78BY


(二)线上图文直播地址:https://as.alltuu.com/album/1035461304/?from=appmessage




  • 综合办公室:0898-66258711、66279160
  • MPA办:0898-66292663
  • 教务办: 0898-66180899
  • 研究生办:0898-66193873、66278209
  • MTA办:0898-66183211
  • E-mail:citpa@hainanu.edu.cn
  • 学院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羊山大道52号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2号楼